看体育新闻上38体育网!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页面二维码

扫一扫

关注38体育网公众号

分享到:

逆火辅助官网

2023-09-29 14:09:06

导读:马里乌波尔战役经过近七周,这个地处乌克兰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重镇,终于有了战争结束的曙光。近日,俄军空天军使用图-22M3逆火超音速轰炸机向乌克兰军

马里乌波尔战役经过近七周,这个地处乌克兰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粮食和工业重镇,终于有了战争结束的曙光。近日,俄军空天军使用图-22M3逆火超音速轰炸机向乌克兰军队藏身的亚速海钢铁厂投下数枚重磅炸弹,取得了巨大战果,这也让图-22M这种40年前就入军的传奇武器再次受到外界关注。事实上,“逆火”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有着极其复杂的纠葛。中国对北方列强“逆火”的全过程,从异常警惕到热烈期待,直至最终彻底放弃,恰恰是中国军事工业的跨越式进步,尤其是空基反航母力量由弱到强的转变。

逆火辅助官网插图

俄军装备的图-22M3俄罗斯军事装备图-22M3

图-22M逆火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早年研制的图-22眼罩式轰炸机的改进型。主要生产机型有图-22M2和图-22M3,共生产470多架。自1976年开始在苏联空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空服役。到了80年代初,苏联装备的“逆火”逐渐变大,各种战略战术方案逐渐成熟并形成战斗力,对美国和周边国家造成极大威慑。

事实上,“眼罩”的空军图-22B和海军图-22K已经可以挂载Kh-22超音速反舰导弹,对美国航母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美国海军不惜重金研发F-14重型舰载机和AIM-154“无鸟”超远程空空导弹作为拦截对抗手段。另一方面,图-22M比图-22走得更远,最大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挂载的反舰导弹升级为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Kh-22M和Kh-15。当时苏联远程战略航空兵空部队的“逆火”舰队,凭借其快速突防能力和超音速空地面导弹,形成了可怕的打击能力,对欧美和美国航母编队构成了强大威胁,成为北约国家深深的噩梦。

因为当时中苏也处于紧张状态,苏联空驻军远东军区和外贝加尔军区的“逆火”给我们带来的威慑力,可以说是完全超越北约国家的。事实上,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场逆火对我国空陆海军的发展战略、作战武器、作战理论乃至人才培养等国防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当时中国的地面空导弹部队在70年代末以来的十几年里几乎进行了所有的演习,重点是如何抵御来自北方的铺天盖地的空攻击。红旗-2,早些年从苏联获得的S-75地空导弹的国产仿制型号,在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已经能够发展出数量惊人的改进型号,而动力源就是来自北方列强的威胁,尤其是逆火舰队,“深而全空”。红旗-2的研制是一个奇迹,是在“事与愿违”的巨大压力下反复“压榨”导弹潜力而获得的。所以红旗-2的性能有多优秀,我们国家当时对逆火的警惕就有多深。

不用说,当时中国空陆军在R&D和引进新型军机的过程中,对性能指标的关键要求也在于如何有效对抗大规模空中高速突袭。包括国产歼8战斗机,以及后来与西方国家合作引进的合法幻影-2000和美制F-16/F-14。甚至在与美国合作改进歼8ⅱ的过程中,我们宁愿放弃其他性能特点,也要提高拦截低空高速目标的能力。这一点在当时广为人知,甚至西方媒体也经常提及。所以,无论是警惕还是担心事与愿违,中美当时确实深刻感受到了事与愿违对自身的广泛和长远影响。然而,1992年苏联解体后,事情立即发生了巨大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中国军事工业明显落后于世界主流水平,俄罗斯急需外汇和工业品改善经济的现实,中国军队先后从俄罗斯购买了苏-27SK战斗机、S-300远程防御空系统、“基洛”级潜艇、“现代”级驱逐舰、米-171运输直升机和伊尔-76大型直升机。

起初,双方并没有意识到这笔交易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对我国来说,苏联解体后双方关系趋缓,主要军事威胁瞬间从北方陆地转移到东南海域。当时美国海军装备新一代宙斯盾作战系统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阿里伯克”级驱逐舰已经形成规模,航母战斗群防御深度直线上升。虽然中国在90年代就开始发展H -6D、歼7、鹰击-83等反舰力量,但歼7与鹰击-83的匹配射击试验是在1998年完成的,涡扇-9发动机的国产化还没有完成,歼7的产量极其有限。

轰-6D只能算是轰-6的第一代改进型,其飞行速度、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不能满足攻击现代航母战斗群的需要。而且当时的鹰击-8、鹰击-83的飞行速度、射程、抗干扰能力也比较弱,根本无法突破美军航母的反[/k0/]拦截圈。因此,从俄罗斯引进图-22M及其配套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提高装备水平应对海上威胁,充分学习设计和使用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空基反航母力量和装备体系,是顺理成章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苏联时期生产的400多架图-22M2/M3机队原本是留在俄罗斯的,或者在苏联解体后由其他国家归还俄罗斯。但由于俄罗斯买不起这么多重型轰炸机,所以在1993年将回火次数减少到200次以下,1996年后进一步减少到150次以下。这意味着大量剩余使用寿命的回填物将被封存,这部分可以卖给中国,换取可观的经济收入。

不过,虽然当时双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距离最终签署协议也不远了,但此后再无此事的消息。本世纪初,多家俄罗斯媒体再次报道中国将从俄罗斯购买12架图-22M3最新改型。2005年,俄罗斯空陆军也派出数架图-22M3参加双方在山东半岛组织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当时图-22M3也用反舰导弹成功命中了数百公里外的靶船。这一重要举措彻底点燃了国内对将图-22M3引入我军装备序列的期待。然而,在短暂的高潮过后,官方对引进图-22M3的呼声保持沉默,最终这股喧嚣还是平息了下来。

现在来看,这个上世纪90年代极有可能达成的协议,因为表面上的可行性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而未能实施。首先是来自俄罗斯内部保守势力的阻力,被外界忽视。上世纪90年代,双方确实交易了相当数量的先进军事装备,但其他武器装备,除了苏-27SK,都不具备战略进攻能力,基本不可能影响俄罗斯的国防安全。然而事与愿违显然不是这样。由于其卓越的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俄军内部保守势力忧心忡忡,因此坚决反对向中国出口逆火。

从根本上说,这属于一个大国对大邻居应有的警惕。事实上,1996年双方就苏-27SK生产线和随后的苏-30MKK达成的协议也遭到了俄军保守势力的反对。但苏霍伊设计局在出口战斗机获得大量外汇方面影响很大,成功说服了部分持反对意见的俄罗斯政府官员,使苏-27SK生产线与苏-30MKK的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相比之下,图波列夫设计局没有类似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自然也无法从俄罗斯内部推动此事。

其次,国内对于引进图-22M3的意见并不完全统一。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从国外进口先进军事装备时,几乎都会同时考虑购买相关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但图-22M的生产线分布在前苏联的多个国家,俄罗斯想一个一个地谈判拿回来,难度很大。而且当时俄罗斯并不想直接出口最新型的图-22M3,而是试图将早期生产的图-22M2升级到图-22M3的技术标准后再出口,以保证设计和生产单位都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显然,俄罗斯的“小算盘”对当时外汇储备还很紧张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最后,俄国也不愿意出售配套的Kh-22M、Kh-15等先进反舰导弹,只同意提供配套改装服务,以兼容中国的鹰击-83等空水面武器,大大削弱了逆火的反舰能力。

因此,经过反复权衡,中国终于意识到这笔交易背后的问题,进而计划放弃从俄罗斯购买逆火,向乌克兰进口一批图-22M3成品和部分技术资料,以便实施国产仿制和改装。但在中乌接触开始前,在美俄的影响下,乌克兰将其从苏联继承的60多枚图-22M2/M3和400多枚反舰导弹全部销毁,只剩下最后3枚回火,无害化处理后送进博物馆。就这样,中国的第二次“引火烧身”又失败了,我们不得不掉头再次联系俄罗斯,但进展依然缓慢。

后续发展也是百转千回。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军贸交流的逐步深入,互信越来越高,图-22M3的性能优势逐渐下降,俄罗斯国内反对图-22M3出口的声音越来越小,希望出口中国的声音越来越高。也是在这个阶段,媒体再次传出中国计划购买12架图-22M3飞机的传闻。但实际上,中国对引进图-22M3的态度在这期间又发生了变化。准确的说是从过去的积极努力变成了消极对待。

随着中国空陆军与其他国家的进一步交流和自身技术的发展,对图-22M3的技术和性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逆火优异的超音速轰炸能力得益于其独特的可变后掠翼设计,使得图-22M3在起降和超音速飞行时具有不同的气动性能,能够满足超音速飞行和其他飞行条件的需要。但图-22M3的变后掠翼设计看起来“高大上”,但还是有三个明显的缺点。

首先是外界经常提到的变后掠翼机械结构的自重问题。图-22M3配有控制机翼后掠角的机械系统。对于对重量非常敏感的中型飞机来说,不仅增加了厚度和结构重量,而且可靠性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执行系统本身还比较脆弱,大大限制了图-22M3在后掠翼状态下的可用过载。比如当时苏联研制的米格-23战斗机,设计最大机动过载7G,但由于可变后掠翼,实际上最多只有6G。

其次,可变后掠翼设计本质上是由连接机身的固定翼(内翼)和远离机身的活动翼(外翼)组成。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机械结构使得为先进的机载导弹提供信息的各种线路难以铺设,外翼的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使得外翼无法挂载武器。实际上,图-22M系列机翼下有武器挂架,美国可变后掠翼的F-14重型舰载机也是每个机翼只有一个重型挂架(机腹下只能挂载4枚AIM-154“不死鸟”空导弹)。对于艰巨的反航母作战来说,成功的突袭往往依赖于数量优势,可变后掠翼的技术限制了武器的数量,实质上降低了战斗力。

第三,变后掠翼在不同掠角下的气动特性是不同的,因此机翼的“变形”过程很容易成为弱点。如果尽量弥补这一缺点,就需要配备先进的机载计算机,通过高速运算实现机翼变化的动态补偿。比如美国F-14的机翼后掠角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自动补偿,实现后掠角的无级变化。相比之下,中联航空工业在机载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较弱,所以针对图-22M设计了固定档位调整(两者的区别类似于自动档和手动档),导致灵活性较差。进入21世纪后,这种设计进一步拉大了与先进技术的差距,导致图-22M3的实用性逐渐减弱。

所以在充分意识到图-22M3表面上很美,现实中有很多缺陷后,国内引进“逆火”的声音越来越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毕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图-22M3与Kh-22M和Kh-15超音速反舰导弹一道,仍然是世界上最有效的反航母力量。但在201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投入量产,JH -7A、轰-6G、轰-6H等平台空越来越成熟和扩展,大大增强了国产空基反航母作战能力。

特别是鹰击-12,作为我国反舰导弹的集大成者,在射程、飞行速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都超过了Kh-22M和Kh-15。我国在轰-6基础上发展的轰-6G、轰-6H虽然性能与图-22M3仍有明显差距,但可的反舰导弹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与鹰击-12的系统匹配性更好。考虑到引进图-22M3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可以说歼-7A、轰-6G、轰-6H、鹰击-12的反航母效能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图-22M3。所以从2012年开始,无论任何关于图-22M3被引进中国的消息,其实都不可能实现。诞生于80年代特殊时期的“逆火”情结,已经完全成为纸上谈兵的传奇。

回顾中国与逆火纠缠的40年,双方都经历了各种曲折和艰辛。从逆火初步形成战斗力的1982年,到苏联解体的1992年,“逆火”是北方列强的有力武器,是值得警惕的对手。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为了打造反航母作战力量,迫切想引进图-22M3及其设计生产技术,但由于种种因素没有实现。2002年至2012年,由于国际形势和双方关系的变化,俄罗斯对推动图-22M3的出口极感兴趣。但中国已经深刻认识到图-22M3的优缺点,转而大力发展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空型反航母打击系统,尤其是各种改进型轰-6系列。

最后,从2012年到现在的十年间,中国的空基反航母体系已经从早年的弱质勉强发展到以第三代轰-6K、轰-6J、轰-6N为主导,歼16、轰-7A配合的完整体系,作战范围更广,突击能力更强。更不要说东风-26、东风-21D等反舰弹道导弹装备的出现,让当年因逆火引发的恐惧实际上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现在,图-22M3现身马里乌波尔,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传说中的逆火又一次大放异彩。但与中国近年来研制的钻地常规弹道导弹和轰炸机挂载的大型精确制导炸弹相比,图-22M3这种服役了30年的“老马”似乎已经老了。网上锈迹斑斑的FAB-3000大片,其实是在向外界宣告,用不了太久,它就彻底老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游戏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lks.cn/yx/224491.html

内容导航
最新英超
猜你喜欢
  1. NBA
  2. 英超
  3. 西甲
  4. 排行榜
热门新闻
每周热榜
精彩推荐